1449 年,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侵,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,不顾大臣劝阻,执意亲征。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,明军主力全军覆没,英宗被俘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“土木堡之变”。消息传回北京,朝野震动,人心惶惶。
国不可一日无君。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,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力排众议,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,即明代宗。于谦临危受命,担任兵部尚书,主持北京防务。他调兵遣将,整顿军备,激励军民,最终成功击退瓦剌大军,保住了北京城,使大明王朝得以延续。
于谦保卫北京的功绩,举国上下有目共睹。按说他应该深受皇帝信任,安享荣华富贵。可谁也没想到,短短八年后,他会被处死在自己拼死保卫的城池下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这还要从 “夺门之变” 说起。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,起初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。但后来,他废黜了朱见深,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可惜朱见济不久后夭折,太子之位一直空缺。
展开剩余76%1457 年,明代宗病重。石亨、徐有贞等野心家趁机发动政变,拥立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复辟,史称 “夺门之变”。英宗重新登上皇位后,石亨等人立即诬陷于谦谋反,要求处死于谦。
于谦为什么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呢?首先,于谦在保卫北京时,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威望,这让石亨等人嫉妒不已。石亨原本是个将领,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被贬,是于谦重新起用了他。可他不仅不感恩,反而因为于谦的功绩超过自己而心怀怨恨。
其次,于谦为人正直,刚正不阿,得罪了不少权贵。他在任期间,严惩贪官污吏,整顿官场风气,这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。石亨、徐有贞等人都是投机钻营之徒,他们担心于谦会阻碍自己专权,于是便想方设法除掉他。
再者,英宗复辟后,需要为自己的复位寻找合法性。于谦拥立明代宗,在他们看来,于谦就是 “乱臣贼子”。只有处死于谦,才能彰显英宗复辟的正当性。徐有贞更是对英宗说:“不杀于谦,此举为无名。” 意思是说,如果不杀于谦,英宗复辟就师出无名。
就这样,在石亨、徐有贞等人的谗言下,英宗下令处死于谦。1457 年正月二十二日,于谦被押到崇文门外处死。他曾拼死保卫的北京城,如今却成了他的刑场。
于谦被处死的那天,百姓们夹道痛哭,纷纷为他鸣冤。负责行刑的刽子手,在杀死于谦后,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,最终自刎谢罪。
锦衣卫奉命去抄家,他们以为于谦身居高位,家中必定金银珠宝无数。可到了于谦家,他们却惊呆了。于谦家里除了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外,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。唯一的一件奢侈品,是一件皇帝赏赐的蟒袍,他却一直珍藏着,舍不得穿。
锦衣卫们看到这一幕,都忍不住落泪。他们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贪污腐败,像于谦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,实在是太少了。他们为于谦的遭遇感到不公,也为朝廷失去这样一位忠臣而惋惜。
于谦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,被全部充军到边疆。他的儿子于冕在边疆受苦多年,直到明宪宗即位后,才得以平反昭雪,回到家乡。
于谦为什么必须得死?从表面上看,是因为石亨、徐有贞等人的诬陷和英宗的昏庸。但实际上,这是一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在封建王朝,权力斗争往往是残酷无情的,许多忠臣良将都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。
于谦一生清正廉洁,为国为民,他的功绩永载史册。他在保卫北京时说过: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。”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政治理念。可就是这样一位忠臣,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,实在是令人痛心。
于谦死后,人们并没有忘记他。在北京城,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祠堂,世代供奉。他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,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明宪宗即位后,为于谦平反昭雪,恢复了他的名誉。诏书称赞于谦 “当国家之多难,保社稷以无虞,惟公道之独持,为群奸所并嫉。在先帝已知其枉,而朕心实怜其忠。”
于谦虽然死了,但他的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、为国为民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后人。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,担当。
1457 年的那场悲剧,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的残酷。但于谦精神,却像一盏明灯,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。
发布于:安徽省实盘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