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食品赛道又有了新玩法,这次连饮料也能“打印”。
从业十多年,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3D打印技术在食品领域的不断突破,从打印煎饼、巧克力、糖画到植物肉,创意层出不穷。但把3D打印用在饮品上,这还是头一次。
据资源库了解,初创企业PRINT A DRINK正在打破人们对3D打印“只能用于固体食品”的传统认知,开辟出一条可直接饮用的液体打印新方向。
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前,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这家公司。
PRINT A DRINK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可饮用液体的3D打印公司,融合机器人、生命科学与设计思维,开创了全新方向。不同于传统逐层堆叠的方式,它通过高端工业机器人,将微量可食用液体精准注入饮品中,仅用一分钟就能在鸡尾酒中构建出复杂的三维结构。其打印介质可为果汁、糖浆、水或酒精类液体,全流程无需任何人工添加剂。
那么,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?它的商业模式又是怎样运作的?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项颠覆传统的技术:3D打印饮料。
01
一份课堂作业,演变成一门新生意
“Print a Drink”的诞生,源于创始人Benjamin Greimel在奥地利林茨艺术与工业设计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的一次课堂作业。当时,学校引入了库卡机械臂,作业要求是结合机器人与食物进行创意实验。Benjamin最初尝试用不易融合的液体进行混合测试,逐步演变出用机械臂打印可饮用液体的概念。
随着原型不断完善,他意识到这项技术在活动和体验式营销领域具备独特潜力。借助比赛奖金和商业咨询的初步收入,他购买了第一台机器人设备。如今,这项起源于课堂的创意已成长为横跨欧美的商业项目,并成为他全职运营六年的专业业务。
02
从软硬件,到材料,全是独自探索
为实现3D打印饮料,Benjamin不仅构建了完整的技术流程,还亲自编写了用于生成机器人G代码的专用切片程序。通过CAD创建饮品的三维模型,并将其参数化为机器人路径,整体原理与传统3D打印中的切片机制相似。
在打印的材料选择上,糖浆和烈酒因极性问题难以形成稳定结构。最终团队选用了食用油,油滴因表面张力可在饮品中形成球体,既是3D像素,也可增添风味,如柠檬油、坚果油。油滴能否稳定悬浮,取决于液体的粘度、密度与温度配比。
核心硬件是自主研发的电动打印头,集成医疗级微型阀门,可在200毫秒内精准分配纳升至微升的液滴。系统不依赖压缩空气,避免回流,结构紧凑高效。所有与液体接触的部件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,玻璃毛细管为定制设计,确保油滴干净脱离,不引发液体扰动。
03
自带传播属性,订单主动送上门
PRINT A DRINK目前专注为活动、展览和演出提供定制化3D打印饮品服务,采用项目制运营,服务范围涵盖企业私享会、国际峰会等场景。客户多为科技公司、IT品牌及活动策划机构,反馈良好,复购率高。
尽管几乎不做主动推广,项目依然保持稳定发展。其最大优势在于打印过程具有强视觉冲击力,常被现场拍摄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,自带营销效果。这一特性每年带来稳定咨询与订单,形成“小而精”的可持续运营模式。
写在最后。
目前,3D打印食品在国内正在逐渐普及。比如本月,福州地铁2号线多个站点引入巧克力3D打印机和AI糖画机器人,吸引不少关注。在商场、科技馆等地也能常见其身影。结合AI技术,不仅能实现个性化定制,还能融入地方文化,提升互动体验。
而3D打印饮料或许也是不错的方向。其商业模式与现有的食品3D打印相似,但应用场景有所不同,更适合酒店、高端餐厅等环境,可作为长期设备持续投放使用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也能在3D打印展会或活动现场,举起一杯真正“打印”出的鸡尾酒,高呼:“干杯,3D打印人!”
实盘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